朱氏寻根网-世界唯一的水下皇陵-明祖陵
后退
世界唯一的水下皇陵-明祖陵

      明朝的皇陵最著名的有三座,分别是明孝陵、明皇陵和明祖陵。明孝陵是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东郊紫金山南麓。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的明祖陵。

 

修建历史

     具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杨家墩家有一个洼窝,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常在那里睡觉。有一次,一位道士经过这里,勘舆地形,说:“葬于此处,后代可出天子。”朱初一将道士的话告诉了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十年后,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朱初一病死,朱世珍听从道士所言,将其葬于此。次年,朱元璋出生。朱元璋自幼家贫,童年时期父母、长兄先后病逝。公元前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王,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即皇帝位。随即追尊高祖朱百六为玄皇帝,高祖朱四九为恒皇帝,祖父朱初一为裕皇帝。
      为了光宗耀祖,公元1386年,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标,到泗州城北杨家墩,开始修建祖陵。后来相继增建,至永乐十一年(1413年)朱棣又建了棂星门和围墙,祖陵全部建成。至此杨家墩改名为明祖陵。

景点简介

    明祖陵的修建,前后历时近30年,营建时间之长、体制之宏伟,在诸代明陵中名列前茅。原城墙3道,金水桥3座,殿宇、亭阁、院舍、宫私宅第千间,周围种树上万株。并且有祭田149顷,规模宏大,气势恢宏。

      祖陵枕岗临淮,基本上仿照唐宋帝陵的规制,但取消了唐宋诸陵的上下宫制,显得更为紧凑。陵园总平面为矩形,南北走向。建有三道城墙:外为土城周,长3公里,中为砖城周长1.1公里,内为皇城。内城有城门四座各三间,正殿五座,具服殿六间,红门一座,燎炉一座,棂星门一座,神厨三间,东屋三间,西屋三间,直房十八间,斋房三间,库房三间,宰牲亭一座,水金桥一座。由陵西门入,北至积水亭,有三座石桥。后面是神厨,宰牲亭,享殿,配殿。陵前神道两侧共有21对石像生,从北到南排列在850米的中轴线上。这些石刻体形硕大,雕刻精巧,最重可达二十多吨,最小也有五吨。麒麟2对,石狮6对,神道石柱2对,马倌2对,石马1对,拉马1对,文臣2对,武将2对,内侍2对。

     这些石刻规模宏大,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线条流畅,国内罕见。这群石雕可与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相媲美,名殊其妙。其整体风格既有别于凤阳皇陵,又有别于孝陵、十三陵,与宋陵石刻的风格相近。

水下皇陵

      祖陵虽崇丽无比,但遗憾的是,它并没有建在高山上,而建在了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上。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以后,在陵东不断增修堤防。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明祖陵和泗州城已被特大洪水淹没。成为真正的水下皇陵。1963年5月20日,洪泽湖水位连续下降,接近死亡水位,明祖陵外罗城遗址逐渐露出水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保护明祖陵,修建了3000多米的堤坝,将陵墓与湖水隔开,沉没湖中300余载的文物瑰宝重见天日。由于湖水长期的浸蚀和冲击,坟丘已被荡平。原先地面的砖木建筑大多毁坏,仅剩棂星门、正殿、东西两庑遗址和残存的30多个大型柱础、砖砌拱顶建筑3座,但神道两侧的21对石像大多完好。大水塘下隐约露出的几个拱形门,那是墓穴,下面并排有六口棺木。当中是朱元璋的祖父母,两旁则是曾祖、高祖。六口棺材中装的都是蟒袍、玉带,凤冠霞帔,这是衣冠冢。而朱元璋祖父母的尸体葬在离此不远的高埂上。

 

      据介绍,为保护地宫甬道和拱门下的文物(诏书、衣饰及各类殉葬品),地方政府从淮河紧急调水,明祖陵地宫甬道和拱门又重新回到水下。自1997年以来,经过几次修缮,明祖陵周围现已修筑防洪堤2706米,其中危险区域600米,均采用块石护坡,四周栽植松柏、水杉、梧桐等7万余株。同时也新建了文物资料展览室,泵站等。特别是21对高达丈余的大型石刻,均已全部复位整修一新,现整齐地矗立在神道两侧,恢复了当年的风采。明祖陵的发现,为研究明代早期王陵建筑风格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明祖陵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国家 4A级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