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寻根网-[紫阳堂淮阴古寨朱氏]始祖朱兴
后退
[紫阳堂淮阴古寨朱氏]始祖朱兴
先祖轶事     
       古寨朱氏始祖名兴,字旺全,江苏昆山县人。元朝至正初年,朱兴以武功授淮安府守备,后累功升至游击将军。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副司令兼某团长。当时,由于元朝统治者将落后的游牧文化凌驾于先进的中原农耕文化之上的不当政策,同时,也有汉族人不愿做异族奴隶的因素。在元至正年间,发生了农民起义,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相继举旗。作为朝廷命官的朱兴,效忠朝廷在所不辞。因此,当起义军攻打淮安府时,朱兴被守城主帅褚布哈(《淮安县志》称:褚不华)遣往徐州求援。谁知徐州主将与淮安府守帅褚布哈素来不和,不予兵援。因而朱兴象唐朝的南霁云那样,愤而回转,沿途招募了百余勇丁。但当他走到涟水的古村时(现属淮阴),这时已是至正16年,朱兴得知淮安城已陷,褚布哈被脔割而死,随即在此地住了下来。此地后来因有元朝的兵寨而得名古寨。
       古寨朱氏为“紫阳” 堂号。紫阳是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福建办书院之名,也就是说,古寨朱氏与朱熹有某种联系。可惜暂无文献佐证
      朱兴在这儿积郁闷志,终此一生。朱兴在古寨时有夫人,生了7个儿子,其中老五做了和尚,老六成了明朝的军官,老七 传了五代而亡。朱兴父子的经历与《杨家将演义》中的人物、经历、故事有着惊人的相似:历史上朱兴由元入明,郁郁而终,演义中杨业北汉入宋,被冤而死;朱氏六郎任东昌卫的千户,站在建文帝一方,于燕王夺帝位时被杀!演义中杨氏六郎在宋朝被谗被贬。蔡东藩考证史传上杨业确有一子继承父业,为宋朝军官,但非第六。因此,这是不是一种巧合?《杨家将演义》成书过程与古寨朱氏应该有着某种联系。
   
 点击,看看他是否是我的先祖??

或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朱氏寻根”查询

  家谱原文:始祖讳兴,字旺全,行五,原籍苏之昆山县。元至正初,以武科授淮安守府。时土赋蜂起,淮阴被困五年。守臣副使褚布哈,悉力守御,知公忠勇,以战功累升游击将军,初褚布哈与总兵某不合,某屯下邳,布哈困,急求救,使十九返不应,最后公奉命往,陈大义,复不应,公义愤填胸,誓不顾身,路经古村,镇招募义勇,星夜往援,乃兵未至,而淮郡已失,众士拥公至涟邑,徐图恢复,阅数年,资斧不经,公优愤成疾,数月遂卒于涟之古村,今古寨集即其遗址,云墓在六塘河东堤右侧,墓前左右有茔六座。绘图附谱,配姜氏。子七,荣(原字王+荣,以下用荣代替)、玘、瓒、瑛、琦、珙、瑀。
       荣,字玉荣。光绪辛巳岁,璧斋公十四世孙庚飏公,倡修支谱。公之支谱曾经十一世孙怡、恪二公,抄有成书本。此续修于光绪乙酉告成,装订十三本,惟系手抄。今宗谱一遵其旧,续叙云。
      玘,字席珍。世居六塘河西,与玉荣公、璧斋公共处一邑。其支谱亦由庚飏于光緒乙酉告成。
      瓒,字玉中。明洪武间,迁居桃邑。支分派别,兵燹屡经(bīng  xiǎn,意为屡经战乱)。初时尚通庆吊,日久,遂绝往来。庚飏公修支谱时,未及访辑。今仍缺,以待日后编次。
      瑛,徙居海州。世通音问,其谱牒早有成书。庚飏公修支谱时,未及厘定,今使合叙。
      琦,幼时喜读释家书。长而益笃,遂持戒古村广福院为僧。
      珙,字壁高。其支谱于光绪辛巳岁,裔孙庚飏公先叙成帙。复叙荣玘二公,支谱暨金甫盛泉两公支谱。当时未及合刊,均手抄本。今则接续前事,合叙为宗谱。
      瑀,五世传至章公慕琦。公行趾,法号道旺。重修广福院,并订宗谱,至今赖以有传。   

 

后世情况
 
      朱兴的子孙在古寨生活、繁衍,其中第三子瓒的儿子朱元臣即迁居泗阳桃园。大公、二公、四公、六公的后代则不断向外迁徙定居,现在涟水、灌云、灌南、东海、郯城、泰兴,阜宁都生活着古寨朱氏后裔。同时,也有许多朱氏子孙外出为吏、经商,因各种原因,与祖籍失去联系而断谱续,如大公第七代孙朱梓于明万历年间赴贵州天柱县任知县,其政绩列“天柱贤令之首,祀入名宦祠。”但因交通不便,从此无音讯。
    古寨朱氏现有在谱人口大约三万上下。